江南APP建筑行业从业人数多,涉及产业链长,辐射面广,与民生关联度高,对于“六稳” “六保”具有重要意义。虽然京津冀地区建筑行业继续增长存在着比较优势,但与生物医药、人工智能、信息技术等行业的快速发展相比,建筑行业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科技含量低,技术创新步伐慢,产业附加值低,创税能力不强、不足的短板。
目前,京津冀三地都提出了要实现存量空间资源提质增效,大力发展数字经济,通过盘活存量空间资源支持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群的构想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,我们应该抓住宝贵的战略机遇,结合京津冀区域特点,用科技赋能推动城市群建筑行业创新增长和发展。
绿色建筑既是民生工程也是发展工程。绿色建筑不是技术的堆砌,而是需要实现人、建筑与自然的协调统一,为人们提供“健康、适用、高效”的居住使用空间。
建议:进一步扩大绿色评价二星、三星建筑物的适用对象和适用范围,大力推广雨水回收和水处理新材料新技术,研发新型保温防火材料,克服现有外墙岩棉保温板长期使用后存在的安全隐患;主动开展建筑垃圾回收处理和循环利用,在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中采用高效节水器具和室外蓄水铺装,在存量建筑空间资源利用时进行能源管理和资源消耗定额管理,大幅降低公共建筑的水电能耗和碳排放。推广装配式产业化建造技术,提高新建高层住宅采用装配式建筑的比例,为实现国家提出的2035年前全面采用装配式建筑奠定坚实基础。
建设数字经济标杆城市,建筑行业可以为5G等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提供众多应用场景,不断提供和拓展应用场景能使数字技术不断成熟、更新和发展,也必将推动建筑行业创新跨越发展,达到水融、互相促进的效果。
建议在京津冀地区推广物联网技术的深入应用。首先,在水电气热及特种设备行业开展应用。在给水管道、排水管道、燃气管线、电力线缆以及电梯曳引设备关键部位上布置智能传感器,使用5G技术通过手机或电脑终端实时监控,既直观真实,又能大幅降低人力成本,同时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,避免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。其次,大力开展智慧工地建设。远程异地工地监控、高空塔吊俯瞰监控、地下狭窄空间作业监控、疫情防控期间的人员防控、基坑稳定性监控、桥梁变形检测以及自动报警系统等已经逐渐进入了各级各类工地,但还不成系统,不成规模,数据还没有完全联网和共享,这些不涉及公民隐私的重要数据应进一步纳入“城市大脑”数据库,为大数据分析和行业管理、指挥调度提供真实数据支撑。
京津冀地区抗震设防等级高,大多数区域属于高烈度设防地区,地震发生时危害性大。京津冀地区人口基数和房屋建筑面积基数大,建设年代跨度大,地震等灾害来临时,房屋建筑抗震能力不佳,减震隔震技术的推广必将成为京津冀地区建筑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。
按照国务院新颁发的《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》和城市房屋自然灾害普查的文件要求,建议用5年左右的时间开展50至200个减震隔震工程项目示范。在北京城市副中心、雄安新区、天津滨海新区等地优先开展,使京津冀地区在减震隔震领域处于行业领先位置,辐射带动华北乃至全国的协同发展,带动行业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。
未来的京津冀必将更加绿色、更加节能、更加安全。建议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制定绿色建筑、装配式建筑和减震隔震建筑的细化标准和发展规划,整合京津冀地区相关资源,积极拓展应用场景,提供政策支持、信息共享和智力帮扶,科技赋能建筑行业健康快速增长,涵养和增加税源,促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,使建筑行业也成为京津冀地区一张充满科技含量和活力的亮丽名片。